常问问题
客户服务热线
0391-3299600澳洲百夫长Mk51 RAAC制作及情景赏析
这个盛夏的欧洲杯足球赛决赛,打着“足球回家”旗号的英格兰又饮恨家门口!在足球世界里,“英格兰能夺冠”从一个冷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错觉!
然而在坦克的世界里,又有多少人意识到:曾经标榜着“海上力量世界第一”的大不列颠也是坦克的发源国,主要是人们一提到二战中的英国坦克,想到的要么是体型憨态、慢条斯理的步兵坦克,要么就是步伐矫健却脆得一逼的巡洋坦克,总之,没什么好坦克!
这句段子虽有调侃之嫌,但也无不说明“百夫长”(Centurion)这个词在英国坦克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份量!
和“克伦威尔”、“丘吉尔”、“卡那封伯爵”这些如雷贯耳的历史人物命名不同,也不比诸如“复仇者”、“征服者”、“挑战者”之类命名的威武霸气,“百夫长”这个古罗马时代军职名在英国陆军的装备名册中谦逊得有些黯然失色~
“百夫长”毕竟是史上第一款安装了车内电热茶炉的英国坦克,仅凭这一点,它的名号必然将被英国佬万世传颂!
大英的坦克车组成员再也用不着为了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离开坦克了!想一想,在西北欧湿冷的阴雨天气里,没什么比窝在坦克里喝上一杯热红茶更能唤醒英国人的精神和优雅了~~~~~
在你的印象和常识中,世界上真实抗打击能力最强的坦克是哪一款?188吨重的第三帝国末日巨兽——鼠式坦克?在电脑游戏里拥有“铁头”加身的V系瑞典缝合怪——KRV重型坦克?还是在布尔什维克红色铁锤锻造之下,号称浑身“黑洞装甲”的IS-7重型坦克?
笔者想要告诉你,与下面介绍的这辆澳大利亚陆军的“百夫长”坦克相比,那几款坦克全都弱爆了!因为这辆“百夫长”坦克不仅结结实实地在近距离挨过一颗,还参加了越南战争,如今依旧完好地保存在它所属部队驻地,半个多世纪过后的今天还能够健步如飞地开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澳大利亚作为战胜国之一,是英美领导的反法西斯盟军主要成员。澳军在西南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为打击德意日轴心国军队,均立下卓越战功,同时由于自身也是英联邦国家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在冷战时代来临的大环境格局之下,从英美方面的扶持中所得到的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资源和实惠也就相对更多。 根据英澳两国政府之间的战后军事援助协议,巩固澳大利亚的国防建设,英国政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陆续向澳大利亚有计划地输出较为先进的军事装备,这其中,第一辆“百夫长”坦克于1951年初运抵澳大利亚。
不过这些初来乍到南半球的“百夫长”,只能看成是英国陆军装备的“热带地区试车训练”!澳大利亚虽然是当时第一个从英国手里订购“百夫长”坦克的国家,但随着此时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英国佬不得不立即将整批次订单转移给战争中岌岌可危的李承晚军政府,并最后将所有的坦克交给了联合国军中的英军自己人手上!到了1952年2月,战后重新组建的澳大利亚装甲部队终于迎来了第一批60辆“百夫长”坦克,这一期间共有117辆“百夫长”陆续来到澳洲大陆,刚到时它们大多数都是Mk.3型车体。
▲百夫长Mk.1型,一代经典主战坦克的开始。该车装有一门77毫米HV75型坦克炮,这门炮直接照搬自它的“大哥”A34彗星式坦克的主炮,车首装甲为76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度152毫米。
▲百夫长Mk.3型,“百夫长”家族中一位重要的成员,从Mk.3这个型号开始,整个战车的构架标准制式被确立出来,Mk.3型换装了威力更大的20磅线膛炮,初步满足了战后第一代西方主战坦克的火力需要。
▲正在进行野外训练的澳大利亚陆军百夫长Mk.3型坦克,此时这批“百夫长”还不进行向Mk.5的升级作业。
成为本篇主角的这辆“百夫长”坦克于1952年5月下旬从英国本土登船,不远万里,穿越大半个地球抵达澳大利亚,此时的它还是一辆崭新的百夫长Mk.3型,到达澳军的基地军备仓库之后,开始办理交接手续,官方给予了它一个澳大利亚陆军履带式战车的入籍登记号,极为普通:169041。
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169041号坦克参与了多次澳大利亚装甲部队的训练,总共行驶了470英里的距离,很好地磨合了坦克上的机械零部件。不过,在1953年7月,这辆“百夫长”被选中,它接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特殊命令:前往位于南澳大利亚州伍默拉(Woomera SA)的澳大利亚核试验场,参与代号为“图腾行动”的核武器试验。
▲这辆传奇的169041号“百夫长”坦克的身份识别牌,显示它是一辆Mk.3型,英国工厂的生产编号是39-190,出厂日期是1951年11月,它原本的英军装甲车辆入籍注册号是06BA16K,根据订购协议于1952年内交付给澳大利亚陆军。
上世纪五十年代,已不再“日不落“的“联合王国”不甘于落人之后,也逐步加入到美苏愈演愈烈的核军备竞赛之中,说来也是可笑,由于英伦三岛面积过于狭小,在本土搞个核爆那就形同于政府想自绝于人民,而国际地位已经江河日下的大英此时也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块前海外殖民地甘愿帮老领主测试核武器的,于是英国政府最后只能和澳大利亚政府协商,在人迹罕至的澳大利亚南部伍默拉地区进行新型核武器试验。英国人抓住这个机会,决心把自己手头上所有常规陆军装备都拉到核武器试验场上遛一遛,看看它们在毁灭性的核打击下有没有生存下来的机会。这批装备名单中就包括了当时最新列装到部队的百夫长Mk.3型坦克。
经过一番周折,169041号坦克于8月中旬抵达了核试验场区域,和别的设备一起安置在代号“图腾1号”的周围,距离爆心不到500码。鉴于当年广岛和长崎的巨大威力,试验人员事前一致认为,核爆测试一旦开始,将会彻底摧毁这辆崭新的坦克!
▲团战可以输,红茶不能洒!运输途中小憩的坦克拖车运输人员和坦克车组成员,正在路边上烹茶和修整。
▲由于伍默拉位于澳洲南部内陆杳无人烟的高地荒漠区,离这里最近的奥古斯塔港(Augusta SA)还有187公里的距离,所以通往核试验场的道路慢慢的变难走,坦克拖车屡次陷入松软的沙子中,169041号“百夫长”被数次卸车下来,反过来拖拽陷在沙坑里的拖车。路旁的车轮印和履带印清晰可见。
▲最后,忍无可忍的坦克车组成员决定“抛弃”坦克拖车,在加满燃料之后,自行开入核试验场的中心地带。
核试验之前的最后检查阶段,技术人员在169041号坦克之内布设好各式各样的测试仪器,用来记录试验数据。为了最真实地模拟核战争发生时的实战场面,坦克内满载燃油、炮弹以及几个代表车组人员的模拟假人。真正开始前的几个小时,试验人员启动了这辆“百夫长”坦克上的发动机和辅助发电机,并且开启了所有电气设备,关上并锁紧了全部舱盖,然后所有人员撤离现场到达安全区,等待着这辆坦克连同周围的一切被核武器摧毁。
早上8点,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轰鸣,169041号坦克正前方500码处,当量为一万吨的“图腾1号”核弹头被引爆。无穷无尽的光芒和热量挣脱自然的束缚,从的核心中倾泻而出,一个直径数百米的巨大火球升腾而起,核心温度高达数千万摄氏度!
▲1953年10月14日,澳大利亚伍默拉核试验场“图腾1号”核试验测试现场的景象。
▲1953年这次英澳合作的“图腾行动”核试验纪念碑,碑上明示了这次核爆中心的辐射残留范围,以及“外人切勿擅自进入”的警示内容。
猛烈的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袭来,169041号“百夫长”顿时被硬生生向后推动了整整五英尺远!坦克的装甲裙板顷刻间四分五裂,远远地抛到了200码外。本来已经锁好的部分舱盖被冲击波撕开,扔到了炮塔的后部。安装在车体外部的天线等重量较轻的装备全部不翼而飞。炮盾与炮塔之间连接处,用以遮挡的帆布没能扛过核爆中心的高温,被瞬间烧成灰烬。至于坦克上的精密的光学设备,无一例外,统统被冲击波震得四分五裂。
接受了高温和冲击波的洗礼后,大量的放射性尘埃纷纷落下,把这辆饱受摧残的坦克包裹在放射性尘埃之中。
三天之后,当尘埃落地后,穿着防护服的试验人员小心地走进了测试区域,开始逐一检查爆炸所造成的毁伤。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169041号坦克面对核爆中心的正面装甲,已经被冲击波掀起的砂石狠狠冲刷了一番。履带上方,防护板以及工具箱虽然严重扭曲变形,但是依然固定在车体上。
▲核试验启动之前的169041号“百夫长”的位置,画面中坦克前方远处的高塔就是用来放置并引爆“图腾1号”的。
▲核爆过后拍摄的169041号“百夫长”,整车的舱门舱盖已经被爆炸的冲击波掀飞。
▲侧面角度拍摄的169041号车,不难发现它的大部分结构依旧保持完好,居然连履带也没有断开,只不过脆弱的外部挡泥板和裙板被强劲的冲击波“吹”散了一地。
▲被核爆冲击波掀飞,落在了200码以外的169041号坦克侧裙板,已经严重扭曲变形。
打开车体,对模拟假人的受损状况做一番测定后,试验人员认定:在如此近的距离遭受核弹袭击,正常人类或者生命体必死无疑!车体内,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 PIc)的12缸“流星”发动机已经停止运转。经过检查,这台发动机没有受到核爆炸的伤害——与专家们的预料刚好相反,这台发动机在500码开外的爆炸后从始至终保持着运转,之所以发现时已经停转,完全是因为燃油已经耗尽!
总体而言,试验人员发现核弹爆炸对这辆百夫长Mk.3型坦克所造成的损坏远小于之前的预期。由于169041号坦克状况良好,工作人员仅仅花费了三天时间,便修复了这辆在核爆中心区域幸存的“百夫长”坦克!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把这辆坦克弄回去,回收队最初的想法是直接将坦克开上平板拖车,于是在对169041号车进行基本修复之后,打算加点燃料自己开动。但是回收人员没有料到,该车在发动机敞开放置的时间里已经堆积了大量沙尘(辐射尘埃),刚启动没多久就进沙堵塞,发生严重故障。没有办法,只能从安全区找来两辆大型拖拉机,把坦克拖拽起来送上平板拖车,沿途中平板拖车经历了多次爆胎修车,终于越过了障碍重重的澳大利亚荒野之后才把坦克送回基地,直到这时才进行了第一次全车深度清洗处理!
▲在经过简单的野外维修后,169041号车被澳大利亚陆军派来的拖车拖回,完成进一步消洗工作。
▲装载在拖车平板上的169041号“百夫长”,炮塔上留有回收工作人员写有“放射性材料-第1组-低于1毫居里”的字样,并且此时炮塔侧面的储物箱已经完全拆除掉了。
由于该车表面和内部均有大量放射性尘埃,这辆坦克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极为危险的巨大放射源,然而回收队的成员事先从未被告知放射性沾染的危害,缺少放射性保护措施,直到返回装甲部队基地,被基地的上级通知“这玩意有多远给我弄多远”之后,他们才有所察觉。也就是说,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和一辆全新出炉的放射性坦克近距离接触,甚至钻进车内试图去驾驶,简直有些疯狂!光是在核试验后参与回收,密切接触过这辆车的16人中,就有12人相继在几年之后病故于各类癌症。
出于安全原因考虑,该车在后来几年内一直被标注为“受核沾染”的状态,闲置在澳军装甲兵靶场的储藏区内“隔离”着。直到1956年,经过相关防核辐射机构的详尽检测,该车的感生放射性水平已降到安全范围内,于是得到了进一步修理的机会。
1956年的第一轮整修,内容主要是更换了进沙堵塞的发动机,同时拆掉了观瞄设备在核试中全部报销的部分以及整个主炮,改作百夫长坦克牵引车使用。又过了两年,该车正式进厂大修升级。 1958年的第二轮大修中,该车被升级为百夫长Mk.5/1型标准。几乎使用了一个新的炮塔,相比于Mk.3型炮塔细节,取消了装填手的2英寸迫击炮,恢复了装填手的潜望观察镜。百夫长Mk.5/1仍然配备20磅线膛炮,但使用的是带有火炮抽烟器和稳定器的B型炮管;同时车首顶部焊接钢板被安装予以加强,这是Mk.5/1型最基本的升级特征。经过这次整修升级后,169041号车重新被编入澳军现役,被送往第1装甲团的训练中心。
▲在进行两次大修与升级后,169041号车焕然一新,变成当时最先进的百夫长Mk.5/1型坦克。
时间来到1968年,越南战争愈演愈烈。在这一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向越南前线派遣一个“百夫长”坦克连——这些“百夫长”中便包括了这辆当年浴火重生的169041号车。
1969年5月,在一次与北越军队的交战中,一枚苏制RPG火箭弹击中了169041号坦克的左侧战斗舱下部,射流一路沿着对角线打到车体右后方。转眼间,大量破片击伤了战斗舱内部的所有成员,可是坦克内的其他零部件却完好无损,在将伤势最重的炮手拖出车外送医之后,车组剩下的3人轻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当年这辆“老大爷”硬扛过一枚,区区尔等RPG火箭弹又算得了什么?!
在接下来一年时间里,169041号车从始至终坚持在越南作战,作为该连的一辆排指挥车并在多次装甲作战中有突出表现,虽然轻伤不断但至始至终都没有掉链子!直到1970年,该车由于底盘行程已到4000英里的里程极限值,遂随所在连队一起撤回澳大利亚本土再次进行大修。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澳大利亚陆军在西德订购的豹AS1型坦克陆续开始交付,169041号“百夫长”坦克在参加了1976年11月20日的澳军“百夫长”坦克告别阅兵典礼后,作为封存装备退出了现役。
但不久后,169041号车再次解封启用——作为澳军装甲兵训练用车贡献它的余热。这辆经历过的冲击后又正常服役了23年的“百夫长”坦克依然能正常点火开动!作为澳军装甲部队中最具影响力的“荣誉老兵”,由于该车的经历很独特,人们给了它一个装甲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外号——“原子坦克”!直到1992年这辆“百夫长”第二次退休,这次应该也是正式退休了。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这句线号百夫长身上似乎也不太恰当,因为它看上去依旧强悍有力,英姿飒爽,颇有颜值。
如今,这辆硬扛过核弹打击的“百夫长”坦克作为皇家澳大利亚装甲兵团第1装甲团的精神象征,依旧停放在该部队的驻地营区里,向世界各地前去参观它的游客们展示它无与伦比的传奇一生。
▲停放在皇家澳大利亚装甲兵团第1装甲团驻地的这辆169041号百夫长,静静地守候每一个投身军营的装甲部队新兵,以及每一个前往参观的军事爱好者和游客。
▲169041号百夫长”坦克上被澳军授予的特别纪念铭文,不过其中关于当年核试验的时间与实际稍有出入。
本次制作澳军版本的百夫长Mk.5/1笔者使用的是树脂打印件来制作基础车体,配以Black dog出品的1/72现代西方装甲部队通用补品套组等,部分道具自制。水贴部分在参考了越南战争时期澳军的装甲车辆编号识别标记的有关的资料后,DIY打印生成制作。由于时值夏初6月份赶工参加线下赛事,所以也没有留下制作的步骤图片存档。
场景的制作部分,参考设定制作出越南南部的丘陵地带地貌特点,地面由塑型石膏制作,场景中使用的假石、植物植被等材料元素均为市售可以买到的耗材,另外也有部分天然碎石沙和天然植被烘干后的材料使用,尽量达到热带丘陵地区植被的丰茂特征。为了丰富场景中的内容,增加了小动物的部分,为PEGASUS的1/72套件。
著名在线游戏《坦克世界》里的Y系是一条让人又爱又恨的路线级金币车较少,相对而言“可以玩”的金币车也比较少,如果碰巧您是一位喜欢中型坦克的玩家,那摆在您面前的选择只有从10级车被一脚踢到8级车的FV4202,以及本期的主角百夫长Mk.5/1 RAAC了,这辆“澳大利亚百夫长”身后的故事如何,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
▲《坦克世界》游戏中的Y系8级金币车,中型坦克百夫长Mk.5/1 RAAC。
百夫长Mk.5/1 RAAC的故事还要从“二战余波——百夫长”说起,二战中英国陆军装甲部队序列的定义里,坦克被较为刻板地划分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两大类,相较于装甲厚重,行动缓慢的步兵坦克,巡洋坦克基本上等同于概念上的中型坦克,充当装甲团中的主力成员和进攻矛头角色,在火力/速度/防御三项坦克基本指数里,巡洋坦克一般最强调机动速度,其次为火力,最后才是装甲防御能力。1943年英国坦克设计局被要求设计一款新型巡洋坦克,以代替当时略显过时的A27克伦威尔巡洋坦克,到1944年下半年时,随着盟军第二战场的成功开辟,这种需求变得更急迫,结果一直到这一年的深秋,真正能解决一定问题的下一代主力巡洋坦克A34彗星式坦克才开上欧洲大陆,但此时它的产量严重不足,形成不了决定性的战力。
虽然A34“彗星”一直作为英军装甲部队的战后主力型号使用到了1958年,并且在五十年代初的朝鲜战场上也算是露了把脸,但实际上它的下一任替代者早已粉墨登场,还在二战尚未结束的1945年初,英军便秘密地将第一批6辆该型的样车送到了德国境内进行战地测试,但不进行过实际战斗,而早在1944年这些样车便已经制造了出来,甚至更早于1943年的7至8月间,英国战争办公室关于该型新式“重型巡洋坦克”的设计立项便已经出炉,英军总参谋部将其命名为A41,这也是百夫长系列坦克最初的型号名,而随着战后该型坦克遍布世界各地的足迹,人们早已忘了A41这个简单的字母加数字命名,只记住了他响当当的“百夫长”名号。
▲1944年法国战场上的英军A27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时值战争后期盟军的欧陆大反攻之时,A27巡洋坦克这样仅装备有57毫米炮的贫弱反坦克能力,以及正面装甲厚度仅为64毫米像“纸糊一样”的防御能力依旧还大量装备着第一线的坦克部队,也就可见当时盟军在面对德国人的“虎豹威胁”面前,研发技术能力上的捉襟见肘了。
▲“克伦威尔”的继任者A34彗星式巡洋坦克。当该型号坦克真正开始投入到前线作战时,盟军的西欧反攻正面战场情况基本大势已定,所以也没有正真获得多少露脸的机会,战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彗星”一直作为英军装甲部队主力型号服役在西欧地区的英军基地,并参加了朝鲜战争。从整体设计风格能够准确的看出“彗星”秉承了“克伦威尔”以来的巡洋坦克外形,同时也影响到了它的后继者“百夫长”身上。该车装备了一改之前A27巡洋坦克羸弱火力的HV75型77毫米火炮,相当于一门紧凑型的17磅炮,在中远距离上该炮对德军的虎式豹式等重装甲单位的正面装甲可以造成某些特定的程度威慑。相比于火力上的脱胎换骨,该型号的正面装甲防御能力并没有正真获得质变的提升,仅从之前“克伦威尔”的垂直64毫米增加到了76毫米,在重型反坦克炮面前依旧是如同蛋壳子一般,但所产生的代价是机动灵活性和速度均不如前辈A27。
在“百夫长”诞生之初经历了一系列相当低调甚至平庸的设计之后,考虑到假想的最大威胁依旧是德军88毫米反坦克炮,英国陆军部要求对设计进行重新审视和修改,具体来说就是提高车体装甲的耐久性和可靠度,能够抵御德军88毫米炮的直接命中,并提供更强的防坦克地雷保护。所以,“百夫长”的设计一开始就相当注重防御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这使得“百夫长”从一开始就摆脱了二战中后期盟国关于中型坦克设计思维的常规定式,拓展了它的战术功能性,使它能成为一直到战后二三十年时间里,在整体性能上依旧没有落后的一代经典主战坦克。
最初设计的百夫长Mk.1车体首上装甲厚度为76毫米,这与此时正在服役的主力巡洋坦克A34“彗星”的车体正面装甲厚度完全一致,比当时的步兵坦克(A22“丘吉尔”)装甲厚度要薄,但是该车在正面设计上完全摆脱了传统英系坦克正面宽阔且垂直的工艺构造,车体首上装甲的倾斜度很大,因此装甲的等效厚度甚至反而超过了所有当时的英军现役步兵坦克,这是其他各国的优秀坦克设计案例(如德国的黑豹系列坦克和苏联的T-34系列)所共有的特点,“百夫长”的设计师团队当时可能并没意识到这一做法,正在引领着英国坦克史上,甚至世界现代坦克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百夫长”坦克的传奇就此开始,它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生根结果,至今仍有少数国家的军队中能看到它服役的身影,形成了一个家族体系阵容,可谓坦克世界里的常青藤。自1949年真正开始列装英军装甲部队起,成为战后英军第一代主战坦克,总产量达到4423辆,至今已发展出25个子型号,经典型号例如在“赎罪日战争”中打出了威名的以色列国防军“肖特卡尔”坦克(以色列改进百夫长Mk.3和Mk.5型后所形成的特殊版本,指数标准接近于百夫长Mk.7/1);瑞典陆军的Strv-105C(又称百夫长Mk.X型,瑞典上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间采购的两批次270辆“百夫长”最终魔改出的高性能版本);本文的百夫长Mk.5/1 RAAC就是它在澳大利亚的“后代”之一。
▲“百夫长”系列标志性的一代改型——M.k3型除了换装更高能的坦克主炮,也使该车的外设配置基本上固定下来。
相比之前的“百夫长”几个早期型号,百夫长Mk.5/1坦克着重提升了车体首上的装甲厚度,通过在车首前端顶部位置追加焊接一块钢制装甲板,从原有的76毫米加厚到了120毫米。
主炮沿用了Mk.3型上首次使用的20磅线毫米),从早期的Mk.1和Mk.2型上使用的17磅炮(也就是安装在“萤火虫”坦克上那门著名的76.2毫米反坦克炮)过渡到这门主炮可以看作是战后时代反装甲作战的新需求,该门火炮所能使用的弹种较为丰富,包括:被帽穿甲曳光弹(APC/T)、风帽被帽穿甲曳光弹(APCBC/T)、高爆曳光弹(HE/T)、碎甲弹(HESH)、霰弹(Can)、脱壳穿甲曳光弹(APDS/T)和烟雾弹(Smk),20磅炮发射APCBC/T弹时的炮弹出膛初速为1020米/秒,在100码(91.4米)距离上能够击穿厚达211毫米的垂直RHA钢板;使用APDS系列弹时,炮弹初速更可达到1466米/秒,在1000码的距离上可以轻而易举的击穿330毫米厚的垂直RHA钢板,理论上该炮对战后时期以及冷战初期的苏制坦克正面装甲可造成相当威胁。装备20磅炮的“百夫长”最大备弹量为65发。
动力方面,依旧采用从原型车开始便成为标配的1台“流星”汽油机作为动力输出,由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型号为MKⅣB,有12个气缸,使用强制冷凝水循环来达到冷却效果,干式曲轴箱,上限功率为478千瓦(650马力),每个气缸上备有2个火花塞,燃料箱位于动力装置两侧及传动装置后面的空间内。动力驱动一直是百夫长系列坦克最为人诟病的一项指数,认为它的动力有限,达不到这一时期的主战坦克机动能力标准,但实际上也没那么不堪,毕竟整车50多吨重的体格摆着,比同时期的各型苏制坦克要重了十多吨,相比同时代同阵营下的美制各型主战/中型坦克也只重不轻。
▲典型越战涂装布置的澳军百夫长Mk.5/1坦克,最显著的特征是与20磅线膛主炮同轴的一顶圆盘形车载探照大灯,不过从大量战时拍摄的照片来看,绝大多数的澳军“百夫长”车组来到越南之后都拆除了这顶探照大灯,估计它在实战中还是” 太碍事”了。
该型坦克名字中的“RAAC”代表的是“Royal Australian Armoured Corps” ,意为“皇家澳大利亚装甲兵团”。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自然在军事制度上也承袭了原宗主国的诸多传统,众所周知,英国的海陆空三军武装力量中,唯独陆军由于历史原因从未被冠以“皇家”头衔,同样,沿袭传统的澳大利亚陆军同样也未拥有“皇家”的名誉,但并不是说陆军中的所有技术兵种就都没有这种资格,由于西方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装甲坦克部队均脱胎于早期的快速骑兵部队,英军的部分装甲部队继承了来自骑兵部队时的军事荣誉传统,拥有“皇家”称号,和英军的情况大致相同,澳大利亚陆军中的装甲部队也拥有“皇家”的荣誉封号。
澳大利亚战后所接收的这一批“百夫长”坦克大多数都是Mk.3型车体,也就是首批换装了20磅炮的“百夫长“,后来这一批“澳大利亚百夫长”很快在英国维克斯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助之下,陆续被升级成为Mk.5型,与Mk.3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换装了勃朗宁点30口径车载机枪。五十年代初期,有96辆澳军的“百夫长”再次升级到了Mk.5/1型的标准,即追加了部分额外的车身装甲,特别是底盘的车首正面部分,同时炮塔同轴机枪增设为两挺。另外,到了1955年之后,又有一部分澳军的百夫长Mk.5坦克被升级到了Mk.5/2型,即换装了威力更强大的著名利器——105毫米口径L7型线型两种升级特点都同时具备的“百夫长”坦克,则称为百夫长Mk.6型,基本上可以算作是这一时期阶段的百夫长系列坦克“完整体”。
那么“澳大利亚百夫长”是怎么来到越南的呢?是因为1957年9月,南越领导人吴庭艳访问了澳大利亚,并同时得到了当时执政的澳大利亚总理罗伯特戈登孟席斯(Sir Robert Gordon Menzie)领导的自由党和反对党——澳大利亚工党的共同全力支持。到了1962年,已经进行了7年之久的越南战争中,南越一方的局势已经变得很糟糕,吴庭艳向美国及美国的西方阵营盟友提出了军事援助请求,澳大利亚作为美国的盟友,同时也拥有最靠近中南半岛的地缘位置,为了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澳大利亚应约参与了越南战争。在1962年至1972年期间,澳大利亚向越南派遣了近6万名军事人员,并为南越政府提供了大量军事及民用物资。
▲紧跟美国人的步伐,继朝鲜战争之后,又投入到越南战争中的澳大利亚大兵在战场上的合影。在越南作战的澳军通常都喜欢头戴这种形似草帽的热带帆布软帽,利于遮阳散热。整个战争期间,澳大利亚政府一共派遣了近6万名澳军军事人员进驻南越地区,这其中一线万余人,人数仅次于美国的另一盟友韩国朴正熙政府派遣的5.3万韩军,结果共有将近500名澳军士兵在越南战场上阵亡,4300余人战伤。总的来说澳军在越南的热带丛林战场上表现相当勇猛,作战素质丝毫不亚于美军士兵。
▲澳军在越南战场上的前线供给基地。建立在丛林这种特殊地形下的简易军事基地非常容易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特别是面对善于游击袭扰作战的北越民兵们而言。
1967年,皇家澳大利亚装甲兵团第1装甲运兵车连转入南越军第3骑兵团A连,虽然他们在战区成功地实施了防御作战,但他们的报告数据显示当时大量装备的M113A1型装甲运兵车,由于自身的薄弱装甲防护能力,以及有限的越野能力,无法强行通过密集的丛林,这使得澳军的作战行动往往举步维艰。于是澳大利亚政府在议会的批评声中,决定向南越派出首批的一个“百夫长”坦克连,就这样,澳大利亚装甲兵团第1装甲团C连的二十多辆百夫长Mk.5系列坦克和后勤装备于1968年2月24日登船,被派遣到了南越。
值得说明一下的是,从目前能查阅到的当时澳军“百夫长”投入越战的大量照片中,我们大家可以发现在越南战场作战的“百夫长”大多都是Mk.5型,线型的并不多。
▲在越南作战的澳大利亚皇家装甲兵团百夫长Mk.5系列坦克,近处的这辆为Mk.5型,从没安装车首附加装甲板这点便可明显辨别出来,后面几辆由于离镜头较远不清晰无法断定具体型号。
百夫长Mk.5系列的车组成员们来到越南后,很快就学会了把坦克两侧的侧裙板拆掉,这是为避免在履带和侧裙板之间的缝隙会堆积植物和泥巴的混合物,从而堵塞传动装置,那会让坦克陷入瘫痪,但同时这种措施必须得说也产生了防护上的隐患:行进在半人高的茂密植被丛林地带的坦克,薄弱的侧面极易受到埋伏在灌木丛里的的火箭弹和反坦克炮,甚至是单兵反坦克枪的致命攻击,解决这一个问题的行之有效办法只能是避免坦克孤军突入,发起装甲进攻时尽量采取步坦协同作战的方式,由步兵或者是搭载有步兵的装甲车在侧翼进行支援掩护。在越南的每辆澳军百夫长Mk.5系列坦克通常会携带接近一个基数的62发20磅炮的炮弹、4000发点50口径机枪弹和9000发点30口径机枪弹,并且在车尾额外加挂一个100加仑(450升)油箱,油箱独立于车体之外,通过输油管连接进车内油箱。
后来成为南澳大利亚州总督的唐纳德博蒙特邓斯坦( Donald Beaumont Dunstein )上校是当时驻南越第一任澳大利亚特遣部队副指挥官,邓斯坦强烈支持将百夫长Mk.5系列坦克调上第一线来增援,他认为守在后方的“百夫长”们是一支没有被好好运用起来的强大攻击力量。邓斯坦表示“我完全找不出任何理由让那些百夫长坦克不在这里。”他的这一举措使澳军在1968年5月开始的,时间长达6周的珊瑚-巴尔莫拉尔战役中击毙了北越人民军第141团和第165团约267名士兵。
▲在越南作战的澳军百夫长Mk.5坦克图示,能够正常的看到该车很接地气的安装了一顶坦克炮塔上的遮阳棚,当时在越南地区投入服役的很多西方阵营的坦克和装甲车辆都进行了这种类似的战地布置,以便于给在热带低纬度区闷热潮湿环境下,烈日当头暴晒的装甲兵带来有限的避暑降温作用。
珊瑚-巴尔莫拉尔战役结束后,驻南越的澳军装甲兵团前线指挥部组建了第三支“百夫长”坦克部队。最初澳军只有26辆百夫长Mk.5系列坦克部署在该地区,后来增至58辆。在经历了三年半的越南战场战火 洗礼后,澳军的“百夫长”坦克部队共有42辆坦克在战斗中“挂彩”,其中6辆彻底损失无法修复,但整个战争期间只有2名澳军装甲兵阵亡,英制百夫长Mk.5系列坦克在越南战场再次证明了相较于对面苏制坦克之下,自己强劲的火力,以及更出色的防护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
本文最后的彩蛋部分:还是让CHIEFTAIN大佬带我们参观了解下澳大利亚装甲兵暨炮兵博物馆内陈列展出的一辆澳军退役的“百夫长”坦克吧,它的编号是169052,是一辆非常标准的Mk.5型,也就是没有追加任何额外车身装甲,并且依旧装备20磅线膛炮的“百夫长”(甚至连炮管上的平衡器也没安装),基本上也可以认为这就是一辆英军最早版本的百夫长Mk.3型。